半岛体育安卓下载
你的位置:半岛体育安卓下载 > 新闻动态 > 伊朗喊话中国落实投资,却计划采购白俄装备,歼10C不要了?
伊朗喊话中国落实投资,却计划采购白俄装备,歼10C不要了?
发布日期:2025-10-12 07:09    点击次数:136

伊朗军购转向白俄罗斯的背后:经济困境与地缘博弈的双重考量

近期,伊朗在军备采购方面的战略调整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系列动作始于伊朗总统马苏德·佩泽什基安对白俄罗斯的访问,双方就武器装备采购及维修服务展开深入磋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不久前,伊朗国防部长还对中国制造的歼-10C战斗机表现出强烈兴趣,而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更是公开敦促中国加快落实价值4000亿美元的双边合作协议。从表面看,这一转向似乎出人意料,但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伊朗在财政压力、技术限制和地缘政治博弈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经济困境:军费预算的数字游戏

伊朗的军购决策首先受到财政状况的严重制约。虽然2025年伊朗的军费预算大幅增加至460亿美元,但受货币贬值及长期国际制裁的影响,这笔预算的实际购买力大打折扣。目前,伊朗里亚尔对人民币汇率已跌至0.0001696的历史低位,这意味着军费预算的账面数字与实际能采购的装备数量之间存在巨大落差。

以伊朗曾重点考虑的歼-10C战斗机为例,即使按照相对优惠的5000万美元单价计算,伊朗计划用于外购装备的20亿美元预算也仅够采购40架左右。这还不包括配套武器系统、飞行员培训以及后期维护等额外开支。更关键的是,伊朗议会批准的460亿美元军费中,大部分需要优先投入国产装备研发项目,如无人机航母和弹道导弹等自主武器系统。这种国产优先的战略导向与进口先进战机的需求形成了直接竞争,进一步压缩了外购预算的空间。

展开剩余79%

性价比之选:白俄罗斯的独特优势

相比之下,白俄罗斯提供的武器装备恰好符合伊朗低成本扩军的迫切需求。作为俄罗斯重要的合作伙伴,白俄罗斯生产的俄制装备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例如,俄制S-300防空系统通过白俄罗斯转售或组装的版本,成本仅为原装系统的60?0%;铠甲-S1弹炮合一系统的单价约1500万美元,仅相当于歼-10C价格的三分之一。对预算紧张的伊朗来说,用有限的20亿美元从白俄罗斯采购更多防空、制空装备,无疑是短期内提升国防实力的最优选择。

技术兼容:即买即用的便利性

伊朗现有的军事装备体系以俄制武器为主,从米格-29战斗机到S-300防空系统,都已形成完整的操作流程和维护体系。白俄罗斯作为俄罗斯军事一体化的核心伙伴,其生产的武器装备与俄制系统完全兼容。以可能提供的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为例,伊朗军队无需进行大规模人员培训,就能直接沿用现有俄制装备的操作规范;维修所需的零部件也能与库存配件通用,避免了因装备体系差异导致的后勤保障难题。这种即买即用的便利性,是技术体系完全不同的歼-10C难以比拟的——后者需要额外投入大量资源建设配套维护设施、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规避制裁:隐秘的军购通道

更重要的是,白俄罗斯为伊朗提供了规避国际制裁的灰色渠道。尽管国际社会对伊朗军售实施严格限制,但白俄罗斯可以借助与俄罗斯的特殊关系,以零部件出口或联合生产等名义,向伊朗输送武器核心设备,再由伊朗在境内完成最终组装。这种模式既绕开了国际监测,又能让伊朗获得急需的俄制装备,形成独特的战略缓冲。

地缘安全:应对周边威胁的紧迫需求

当前中东地区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伊朗面临的军事压力与日俱增。以色列已装备F-35I隐身战机,形成代际优势;美国在波斯湾的军事存在也对伊朗构成持续威慑。在这种背景下,伊朗急需快速扩充防御力量,而非追求少量先进装备的单点突破。

白俄罗斯提供的装备虽然在技术水平上可能不及歼-10C,但胜在成本优势明显、可批量采购。例如,若将20亿美元用于采购白俄罗斯生产的铠甲-S1系统,可部署约130套,在边境、核设施等关键区域形成密集的防空网;而同样的预算若用于采购歼-10C,仅能组建4个中队,难以覆盖伊朗广阔的国土面积。对于急需构建全域防御的伊朗而言,前者的战略价值显然更为突出。

俄罗斯因素:战略协作的新契机

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的武器需求,也为伊朗与白俄罗斯的合作提供了新契机。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近期宣布在境内部署俄制榛树导弹系统,表明其与俄罗斯的军事同盟关系不断深化。这种紧密联系意味着,俄罗斯对产自白俄罗斯的俄制装备转售伊朗可能持默许态度,甚至可能通过白俄罗斯调节对伊军售节奏,避免直接介入引发的国际争议。伊朗则可借此机会,通过白俄罗斯获得原本需要直接从俄罗斯采购的装备,进一步巩固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关系。

中伊合作的现实挑战

尽管伊朗对歼-10C仍保持兴趣,中伊4000亿美元合作协议也被寄予厚望,但多重现实障碍导致双方合作进展缓慢。首先是支付能力问题,伊朗曾考虑通过石油置换或中国贷款方式采购歼-10C,但此前伊朗要求中国返还2500万桶存储石油却拒付存储费的信用争议,让中国对大额军售与投资持谨慎态度;其次,伊朗内部政治矛盾严重,改革派与强硬派在对华合作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协议细节甚至曾因内部泄密被曝光,进一步削弱了中方的合作信心。

此外,中国在对伊军售时还需兼顾地区外交平衡。中东地区的沙特、阿联酋等国都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与军售对象,若大规模向伊朗出售先进战机,可能引发这些国家的不满,影响中国在中东的整体利益。这种多方牵制的外交考量,使得中国在对伊军售上始终保持克制,难以满足伊朗短期内的装备需求,间接推动了伊朗转向合作门槛更低的白俄罗斯。

潜在风险与长远考量

伊朗选择白俄罗斯虽能缓解当前的燃眉之急,但长期来看仍存在诸多风险。一方面,白俄罗斯的武器产能受俄罗斯制约较大,若俄罗斯在乌克兰冲突中加大武器征用力度,白俄罗斯对伊军售可能面临断供风险;另一方面,欧盟近期已启动对伊快速制裁机制,若制裁进一步升级,白俄罗斯的转售渠道也可能受到压缩。

对于中伊合作而言,伊朗若想重新推动歼-10C采购、加速4000亿美元协议落地,需要首先解决内部矛盾、重建信用体系,同时在合作中展现更多务实态度。而中国也需要在外交平衡与商业利益间找到平衡点,为中伊合作搭建更稳定的框架。

结语

总体而言,伊朗此次军购战略的转向,是经济困境、技术依赖与地缘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务实选择。但这种选择终究是短期应急策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伊朗军事现代化与经济实力不匹配的核心矛盾。未来伊朗能否突破困局,关键仍在于能否通过经济改革改善财政状况,以及在大国博弈中找到更稳定的合作路径。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活力中国调研行|造房子就像“搭积木” 模块化建筑向“绿”而生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半岛体育安卓下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